明朝呂坤家的小兒歌謠

從古至今,小朋友的品德教育總是家長們最擔心的事。除此之外,如何讓孩子乖乖聽話也讓家長們煩惱。然而現代的社會中,除了耳熟能詳的「人之初,性本善,性相近,習相遠……」、「嬰仔嬰嬰睏,一瞑大一寸;嬰仔嬰嬰惜,一瞑大一尺……」、「好久好久的故事,是媽媽告訴我。在好深好深的夜裡,會有虎姑婆……」之外,總讓我們想到:古時候的家長沒有這些童謠,是如何在孩子還不認識字的時候教導他們做人的道理與禮貌呢?

明朝嘉靖年間,河南的一位儒士呂得勝,認為當時小朋友吟唱的歌謠,內容上沒有教育的內涵,於是自己編寫了《小兒語》、《女小兒語》,讓孩子們在快樂唱歌中認字學習,同時又吸收正確的品德觀念。

圖一、呂得勝.呂坤《小兒語 一卷, 女小兒語一卷, 續小兒語三卷, 演小兒語一卷》,清康熙間(1662-1722)呂氏重刊本
傅圖登錄號:55425.001

這位呂伯伯的兒子,是明朝有名的儒學大家呂坤(1536-1618),又接續寫了《續小兒語》、《演小兒語》、《閨範》和《好人歌》這些有關教育的作品。《續小兒語》、《演小兒語》,以淺俗的文字,將品德教育相關的內容以諧音俚語、順口溜的方式呈現,目的同樣是讓孩子們在幼年學習階段便能增進語言能力與品德教育。

《好人歌》針對的對象是大一點的小朋友,內容在說明「人」能成為萬物之靈的主要原因,以及身為一個「人」所應具備的「好」有哪些。比如:人應知廉恥、守禮義、不說謊、不誆騙。並說明「好人」應當做的行為,比如:在被惡人打你的時候,好人應當躲避。並且,成為「好人」應當是人們一生的追求,雖然不一定能做得到,但仍需謹記在心並時刻執行。

圖二、呂坤《好人歌》,清康熙間(1662-1722)呂氏重刊本
傅圖登錄號:55426.031

雖然文中言論,在今日看來較刻板,但仍可透過文字,大略理解幾百年前的讀書人在面對「當一個好人」這樣的課題時,如何透過淺顯的文字,形塑出許多應具體的人物特質。

或許「品德教育」的書籍常使人有「刻板無趣」、「教條意味濃厚」等的印象,但呂氏父子所收錄或撰寫的內容,卻不同以往的以幽默、押韻的文字,讓教訓意味濃厚的內容變得十分吸引人,同時也具有教學蒙童認字的功能,在人格養成的過程中,同時也能認識字詞與讀音。

撰稿:何冠儀、洪藝珊


封面圖片出處:《小兒語 一卷, 女小兒語一卷, 續小兒語三卷, 演小兒語一卷》,傅圖登錄號:55425.00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