傅圖館藏丁丙藏書印──記八千卷樓的哀榮盛衰
古時藏書家每得一書,即在書葉中鈐上一印,或是數印,宣示其所有權,以紀錄此書曾「到手一遊」。後人則是透過書中不同形狀、大小不一的方印一探此書的遞藏源流及其背景故事。
文人私家藏書風氣的盛行,直至明清時期更是大放異彩。清末四大藏書家則是最耀眼的光芒之一;即陸氏之「皕宋樓」、瞿氏之「鐵琴銅劍樓」、楊氏之「海源閣」及丁氏家族之「八千卷樓」。傅斯年圖書館(以下簡稱本館)所典藏的善本古籍中,目前「印記資料庫」中擁有瞿氏藏書印一枚、楊氏藏書印十五枚,丁氏藏書印(丁丙及丁立誠)則有二十四枚。本文就從丁丙藏書印,揭曉丁氏家族的藏書故事。
丁丙,字嘉魚,號松生,晚年自號松存,浙江錢塘(今杭州)人。其兄丁申原名壬,字禮林。丁氏兄弟勤學亦喜藏書,承繼父祖輩留下的「八千卷樓」[1] 藏書樓,在地方上頗負盛名,兄弟二人有雙丁之稱。咸豐十一年(1861),太平軍攻陷杭州,丁氏家園遭毀,藏書難以倖免,兄弟二人避難城郊。一次偶然發現市集裡的包裝紙張竟是《四庫全書》的書葉,愛書惜書的兄弟二人心中備感痛心,決心搶救閣書。自此兄弟倆便展開了漫長的搶救閣書之旅。從同治元年(1862)發現散佚的閣書,先憑兄弟二人之力至後來獲官府及各方文人相助,直至光緒七年(1881)文瀾閣竣工,丁氏兄弟奮身尋書、補鈔近二十年,歷盡風險才使文瀾閣得以再現世間,保存了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,亦是丁氏兄弟為後人所稱頌的功績。
丁氏兄弟發揮「上窮碧落下黃泉」的蒐書精神,相伴著蒐書的行動,也逐漸擁有了豐富的藏書,得以重建屬於自己家族的藏書樓。誰也無法預料,丁家從盈書滿架遇戰亂至一無所有,爾後因心懷文人的使命,對學術文化的追求,於書籍難以割捨的情感,窮其一生聚書藏書,創下藏書傳奇,名留清末藏書四大家之一,而「八千卷樓」在藏書史上實為人所樂道。
丁氏家族藏書樓總名為「嘉惠堂」[2] ,為光緒十四年(1888)所建,堂上為「八千卷樓」,正是丁丙記君恩顯祖榮宗的展現。「八千卷樓」收藏四庫著錄的書籍,其後則是「後八千卷樓」,擺放四庫未收錄的書籍;為了更有效的分類管理藏書,丁丙再構築「小八千卷樓」,又稱「善本書室」,庋藏宋元明刊本、精鈔孤行本、舊家珍藏與名儒校勘本 [3]。後人可從丁丙藏書的鈐印探出此書曾藏於丁家藏書樓的哪一書室。
丁丙在藏書樓分配及儲放書籍的類型不同,除了參考四庫全書的編目,也自有他一套的管理方式,加上他對於自己的藏書總是樂於與人分享、交流,不藏私的開放態度,大大推進了藏書文化的發展與遞藏源流。
藏書家族式微似乎是一個躲不過的宿命,丁丙在「八千卷樓自記」提及:
於是松生老人濡筆記之,而詔兄子立誠、兒子立中兄弟曰:此吾祖吾父之志,吾兄未竟之事,吾勉成之,小子識之。并命兄子立本書諸壁,以示後之子子孫孫永保之。
丁丙對子孫的一番期勉言猶在耳,但丁氏子孫經營不善,欠下巨額,不得不出售珍貴藏書以換取家族的安生。丁丙姪子丁立誠忍痛將家族藏書售於江南圖書館(南京圖書館前身),正是因應時代的變遷,藏書樓所面對的一種改變與轉型,私家藏書樓終將在歷史的舞台中漸漸淡出。
撰稿:梁美珍、陳家君
參考文獻:
[1] 《善本書室藏書志40卷》善本書室藏書志附錄,《嘉惠堂八千卷樓記》:先生之祖掌六公慕先 世聞人名顗者藏書八千卷,有言曰:「吾聚書多矣,必有能讀書者爲吾子孫,遂作小樓於梅東里,梁山舟學士題其額曰「八千卷樓」。
[2] 光緒七年(1881) 頒旨表彰:「浙江省城文瀾閣毀於兵燹。現經譚鍾麟籌款修復,其散佚書籍經紳士丁申、丁丙購求藏棄,漸復舊觀,洵足嘉惠藝林。」
[3] (清)丁丙輯《善本書室藏書志40卷》善本書室藏書志附錄:《善本書室記》,孫樹禮撰。
文人私家藏書風氣的盛行,直至明清時期更是大放異彩。清末四大藏書家則是最耀眼的光芒之一;即陸氏之「皕宋樓」、瞿氏之「鐵琴銅劍樓」、楊氏之「海源閣」及丁氏家族之「八千卷樓」。傅斯年圖書館(以下簡稱本館)所典藏的善本古籍中,目前「印記資料庫」中擁有瞿氏藏書印一枚、楊氏藏書印十五枚,丁氏藏書印(丁丙及丁立誠)則有二十四枚。本文就從丁丙藏書印,揭曉丁氏家族的藏書故事。
丁丙,字嘉魚,號松生,晚年自號松存,浙江錢塘(今杭州)人。其兄丁申原名壬,字禮林。丁氏兄弟勤學亦喜藏書,承繼父祖輩留下的「八千卷樓」[1] 藏書樓,在地方上頗負盛名,兄弟二人有雙丁之稱。咸豐十一年(1861),太平軍攻陷杭州,丁氏家園遭毀,藏書難以倖免,兄弟二人避難城郊。一次偶然發現市集裡的包裝紙張竟是《四庫全書》的書葉,愛書惜書的兄弟二人心中備感痛心,決心搶救閣書。自此兄弟倆便展開了漫長的搶救閣書之旅。從同治元年(1862)發現散佚的閣書,先憑兄弟二人之力至後來獲官府及各方文人相助,直至光緒七年(1881)文瀾閣竣工,丁氏兄弟奮身尋書、補鈔近二十年,歷盡風險才使文瀾閣得以再現世間,保存了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,亦是丁氏兄弟為後人所稱頌的功績。
丁氏兄弟發揮「上窮碧落下黃泉」的蒐書精神,相伴著蒐書的行動,也逐漸擁有了豐富的藏書,得以重建屬於自己家族的藏書樓。誰也無法預料,丁家從盈書滿架遇戰亂至一無所有,爾後因心懷文人的使命,對學術文化的追求,於書籍難以割捨的情感,窮其一生聚書藏書,創下藏書傳奇,名留清末藏書四大家之一,而「八千卷樓」在藏書史上實為人所樂道。
丁氏家族藏書樓總名為「嘉惠堂」[2] ,為光緒十四年(1888)所建,堂上為「八千卷樓」,正是丁丙記君恩顯祖榮宗的展現。「八千卷樓」收藏四庫著錄的書籍,其後則是「後八千卷樓」,擺放四庫未收錄的書籍;為了更有效的分類管理藏書,丁丙再構築「小八千卷樓」,又稱「善本書室」,庋藏宋元明刊本、精鈔孤行本、舊家珍藏與名儒校勘本 [3]。後人可從丁丙藏書的鈐印探出此書曾藏於丁家藏書樓的哪一書室。
丁丙在藏書樓分配及儲放書籍的類型不同,除了參考四庫全書的編目,也自有他一套的管理方式,加上他對於自己的藏書總是樂於與人分享、交流,不藏私的開放態度,大大推進了藏書文化的發展與遞藏源流。
藏書家族式微似乎是一個躲不過的宿命,丁丙在「八千卷樓自記」提及:
於是松生老人濡筆記之,而詔兄子立誠、兒子立中兄弟曰:此吾祖吾父之志,吾兄未竟之事,吾勉成之,小子識之。并命兄子立本書諸壁,以示後之子子孫孫永保之。
丁丙對子孫的一番期勉言猶在耳,但丁氏子孫經營不善,欠下巨額,不得不出售珍貴藏書以換取家族的安生。丁丙姪子丁立誠忍痛將家族藏書售於江南圖書館(南京圖書館前身),正是因應時代的變遷,藏書樓所面對的一種改變與轉型,私家藏書樓終將在歷史的舞台中漸漸淡出。
撰稿:梁美珍、陳家君
封面圖片:印記「八千卷樓」取圖自《尚書集要存五卷》,(清)倪景樸撰,傅圖登錄號:170111.116
參考文獻:
[1] 《善本書室藏書志40卷》善本書室藏書志附錄,《嘉惠堂八千卷樓記》:先生之祖掌六公慕先 世聞人名顗者藏書八千卷,有言曰:「吾聚書多矣,必有能讀書者爲吾子孫,遂作小樓於梅東里,梁山舟學士題其額曰「八千卷樓」。
[2] 光緒七年(1881) 頒旨表彰:「浙江省城文瀾閣毀於兵燹。現經譚鍾麟籌款修復,其散佚書籍經紳士丁申、丁丙購求藏棄,漸復舊觀,洵足嘉惠藝林。」
[3] (清)丁丙輯《善本書室藏書志40卷》善本書室藏書志附錄:《善本書室記》,孫樹禮撰。